您的位置:首页 > 盟务信息

一路前行的长影

发布时间:2015-11-01 09:35:08 责任编辑: 张千友
    秋风送爽,盟市委老龄委组织了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活动。办公室主任陆超游带队。一踏入灰色大理石铺就的坡道,人们便安静下来。开阔的坡道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给人一种恢弘的气势。那镶嵌在地上的硕大的铜板和镌刻在上面的文字使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人们小心翼翼地从旁边经过。 
    1945年地下党员刘建民、赵东黎组织张辛实等进步人士进行“权力”接受。同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公司。 
    1946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接收“满映”。. 
    1946年5月13日,东北电影公司迁往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 
    1946年8月27日,延安电影团吴印咸等40余人到达兴山,参加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基地建设。 
    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 
    1947年2月,袁牧之同志提出“七片生产”的方针,以此诞生了人民电影的“七个第一”。 
    ………… 
     经过二十二处铜匾,就来到了博物馆门前。人们鱼贯而入。刚才还是概述的文字,立刻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形象。昏暗的光线使射灯下的图片更加醒目。 
    那是《中华儿女》(1948)(根据八女投江真实故事改编)获1950年第5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 
    《赵一曼》获1950年第5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女演员奖(石联星) 
    1955年《董存瑞》入选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优秀演员一等奖(张良、张莹) 
    上甘岭(1956)入选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 
    《平原游击队》入选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1957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58年《党的女儿》(林杉编剧,田华主演)横空出世 
    为了多出好影片,在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指导下,厂长亚马亲自组织了以导演张辛实、朱文顺、刘国权、严恭、苏里、武兆堤、于彦夫、林农、王炎、袁乃晨、王家乙为骨干的五个创作集团。长影由此进入影片高产期。 
    1959年马烽编剧,苏里导演,张棣昌作曲,李亚林主演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一炮走红,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一时广为传唱。 
        1960年乔羽编剧,苏里导演,雷振邦作曲的《刘三姐》出炉 
    1963年《冰山上来客》,梁音饰演的杨排长深入人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更是唱红大江南北。 
    创办长春电影学院,出版刊物《电影文学》都有力地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发展。 
    虽然在不正常的十年时期,正直的长影人受到打击迫害,但他们都不改初衷。有人曾大放厥词:战争时期,还想什么“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可是“一条大河”的声音,从未在人们心中消失。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因屡遭侮辱而发疯,逢人便跪下唱山歌。罪名是宣扬人性论。不宣扬人性,不宣扬真善美,还宣扬兽性,宣扬假大空吗?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沉重的一页历史终于被翻过去了。有骨气的长影人刚正不阿,始终如一。社会转型,大浪淘沙。有的人糟蹋蒲松龄老先生,把表达人间美好情感的故事弄成无聊的感官刺激,可长影始终保持传统本色,不为不和谐的音符所左右。有人为了追求票房价值,忘记了文艺的使命,胡编乱造,戏说调侃。女八路能从裤裆中掏出手榴弹,男八路能像撕烧鸡一样撕敌人。还有,长影从来不滥用特技镜头。因为他们深知,一部好的电影,视觉特效永远不是重心所在。演员才是向观众传达情感的人。 
    70年来,长影创作出品了一大批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像,为民族铸魂的优秀影片,塑造了“邓世昌”“董存瑞”“王成”“李向阳”等不朽形象。又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做得好,先后受到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相信长影会一路向前,高歌猛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此,我们有所期待,我们乐见其成。